余额宝理论上有风险!大规模投资最好谨慎
余额宝火了,主要是因为和活期存款一样灵活,外加相比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于是吸引了很多人把钱从银行账户转存余额宝。专家们也坐不住了,或吹或贬,吹捧者说其为金融创新,贬低者说其祸国殃民。甚至有人担心余额宝威胁到商业银行,会为成为第二央行,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要分析余额宝,首先要说明余额宝究竟是什么?余额宝很狡猾,不承认自己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而自称是货币基金。这样,余额宝可以不必接受央行和银监会的而控制,没有准备金限制,没有贷款额度,以及其它若干束手束脚的业务指导。不仅如此,余额宝完全可以投行业务和商行业务两吃,既可以吸储放贷,也可以大量购买债券、股票,成为网络超级银行。
严格意义上说,余额宝也确实不是商业银行,因为余额宝没在央行开户,而是在若干家商业银行开户。
余额宝究竟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余额宝更接近地下钱庄的操作模式。这里说到地下钱庄,并没有任何贬义,而是指不在央行开户而在商业银行开户的金融机构的特有的操作模式。
要说明余额宝的操作模式,首先要说明商业银行的操作模式。熟悉这部分内容的朋友可以略过,直接看后面。(另外,阅读拙作《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中《流通的借据》、《欠债还钱》、《开闸放水》、《银行中的银行》也有助于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
假设有一家宏达银行,自有资产10亿元,按照5%的利息吸收社会资金,同时按照10%的利息放贷。某甲存入5000万元,这时宏达银行的现金就会变成10.5亿元。如果某乙贷款5000万元,宏达银行可以给某乙现金5000万元,也可以给某乙开户,在某乙的账户上写上5000万元。这时,某甲和某乙都可以用自己账户的5000万元购买某丙的产品。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从5000万变成1亿(5000万+5000万),库存现金还是10.5亿。如果某丙也在宏达银行开户。那么某甲和某乙购买某丙的商品的1亿元会转到某丙账户中,但是,库存现金总量还是10.5亿元。只要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在宏大银行开户,交易都在账户中往来,那10.5亿元的现金,始终不会流出宏达银行的金库。宏达银行凭空变出了5000万的贷款。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行为。
央行出现后,宏达银行自己不再设立巨大的金库,而是把大多数现金存进央行。央行给宏达银行开户。在这个例子中,最初,宏达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中有10亿元,甲存入5000万现金以后,宏达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变成10.5亿元。不论甲乙丙之间怎么交易,只要不跨行交易,变化的都是他们在宏达银行的账户余额,与那10.5亿元无关。
我们把宏达银行变成余额宝,宏达银行的金库(或者宏达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变成余额宝和支付宝在商业银行的账户的话。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假设余额宝和支付宝在工商银行开户(这里是纯假设,没有任何特指的意思),张三在工商银行开户,上淘宝购物,使用支付宝知支付李四500元。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一、这500元还是在工商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中。第二、张三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减少500元。第三、支付宝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增加500元。
如果李四把这500元从支付宝中转移到自己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一、这500元还是在工商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中。第二、支付宝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减少500元。第三、李四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增加500元。
如果李四在把这500元从支付宝转移到余额宝,资金照样不会从工商银行流出。
这500元的变化,不过是在张三、李四和支付宝(余额宝)之间转移,资金并没有从商业银行流出。所以说,余额宝会把资金从商业银行吸收走的说法是胡说。
这是要澄清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张三、李四之间的资金往来基本都与支付宝有关,那么这500元就会长时间停留在支付宝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中。这时,支付宝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利息。这是最早的好处。
余额宝出现以后,后面的事情就复杂化了。假设王五缺钱,找银行贷款资质不够,最后王五向余额宝贷款500元。如果王五的主要客户是张三李四,那么与商业银行贷款一样,余额宝只要给王五开户,并在其余额宝中增加500元就好了。张三、李四、王五在支付宝和余额宝之间的账户余额激烈变化,但是最初,张三的500元还是原地不动。余额宝能享受双份的利息,一是张三转入支付宝的那500元在工商银行的利息,二是王五500元贷款的利息。支出的则是在余额宝开户的张三、李四和王五在余额宝1000元余额的利息,比如5%。通过发放贷款,那500元衍生出1000元的余额宝存款,可以支撑巨大的交易。只要张三、李四、王五都是使用支付宝和余额宝就可以。
与一般的货币基金不同,余额宝可以灵活赎回或者转移到支付宝,完全不影响交易。用少量的现金创造大量的贷款支持大规模的交易,且不影响储户正常的交易,这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用客户的现金购买基金、债券和股票,赚取手续费,客户在赎回以前不能使用账户余额交易,这是投资银行的业务。很显然,余额宝的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业务。
这种业务其实并不新鲜,许多地下钱庄就是这么操作的。这些地下钱庄在商业银行开户,私下资金往来异常激烈,但是其在商业银行的账户波澜不惊。跨境汇款是常见的操作之一。比如,A在汇丰银行和工商银行都有账户,B要把500美元转移到海外b的名下,C要把500美元汇到国内c的名下。于是,B把500美元存入A在工商银行的账户,C把500美元存入A在汇丰银行的账户。两者对冲,b、c都收到了钱,却没有任何跨境资金往来。即使两者的数量不等,也不过是A自己在工商银行和汇丰的账户之间,汇入、汇出不能冲销的余额而已。
地下钱庄的放款其实也是类似。B、C之间的资金往来,只是表现在他们自己在A的钱庄的账户余额变化,而A在工商银行或者汇丰银行的账户,都没有任何变化。
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在央行开户,但是地下钱庄虽然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但都是在商业银行开户,因为其不受央行控制,所以是“地下”的钱庄。地下钱庄的客户,洗钱、逃税、放高利贷、转移资产,自由自在。
可以说,余额宝是一种开户在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其操作模式就是地下钱庄的操作模式,算不上什么金融创新。那些专家也不必忙着给余额宝贴金。
地下钱庄的客户越多,各种业务冲销的机会越大。假设王五贷款以后购买赵六的商品,赵六虽然在工商银行开户,但是不使用支付宝,那么支付宝的账户就会减少相应的余额。余额宝的资金少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危险,就可能无法应对张三和李四吧资金从余额宝转移到自己在工行账户的要求。当然,资金还是没有从工商银行流出。
再比如汇款的例子,如果客户数量太少,难以彼此冲销,就要有大量资金在A在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之间来回汇转。
对余额宝来说,储户越多,内部冲销的机会越多。二马投巨资争夺打车平台,其实就是为了争夺电子支付系统。如果所有人都是支付宝的用户,都采用支付宝支付,那么所有的资金往来,全部在余额宝内部流转。支付宝就会一统天下,成为所有商业银行的零售端,购物刷各个银行的银行卡将成为历史,是非常可怕的。不仅如此,如果余额宝愿意的话,各种不被央行监管的资金往来将大大增加。
所以,只看到打出软件的优惠,没看到二马的野心,是不够的。至于借题发挥的引导向政治方向的人,则是愚不可及的蠢货。
不过,余额宝是经不起金融危机的冲击的。放弃了监管,也就失去了保护。没有央行站在身后的商业银行,是经不起挤兑的商业银行,这是历史验证过的。只要存在贷款行为,银行库存现金必然少于存款总领。所以,没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能够经得起挤兑。商业银行屈服于央行,接受其监督和管理的原因,正是因为央行重要身份之一是最终贷款人。没有央行的支持,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也难以挺过恐慌导致的挤兑潮。
前面的例子之中,余额宝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之中,有500元存款。由于余额宝发放了500元贷款,所以张三、李四、王五在余额宝之中的余额一共1000元。如果三人同时把余额宝的余额提出转移到自己在工商银行的账户,余额宝必然无法应付。最终,谁提款慢了,谁吃亏。
余额宝发放的贷款,多是针对有良好交易记录的支付宝用户。表面上看,这是很安全的。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支付宝用户,多是中小企业。由于门槛低、竞争对手多、利润薄,这些企业经不起任何大规模的风吹草动。每次经济危机期间,都会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这不是由于这些企业主不够敬业或者聪明,而是由于他们资本量小,处在天然不利的位置。
一旦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他们在余额宝中的余额却不会消失,而会成为其它人支付宝中的余额。这时,余额宝就离被挤兑不远了。金融危机之中,这样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与商业银行被挤兑大同小异。
那时,有人可能会说,央行应该挽救余额宝。问题是,余额宝并不在央行开户,不接受央行的监管,为什么要央行承担挽救余额宝的责任?须知,央行挽救余额宝的资金要么来自财政,要么来自印钞,说到底还是全社会承担。挣钱的时候,利润归自己,赔钱的时候,由全社会承担风险,这样的事情,对那些不实用余额宝的人来说,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再说,如果那时挽救余额宝,那么其他人必然会效仿,以后高息揽储,大量发放高利息、高风险的贷款,出事情找央行,那还得了?《银行破产条例》出台在即,以后银行破产,央行和财政不再全数买单。余额宝连银行都算不上,央行挽救余额宝的概率,微乎其微。
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前夜,余额宝,放点零钱还可以,大规模投资,最好谨慎。
https://www.richdady.cn/book/item-196.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