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13 17:32:55
5 浏览 0 回复
丑与美的本质~~~~~~~~~~~~~~~~~~~~~~~~~~~~
美学,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竟然被装腔作势的人类包装成了一门学问。陈丹青说:“美是没有客观标准的”——譬如晚霞,只是大气层和日光照耀的物理效果,但人类自作多情,发生感动,又写诗,又画画,弄成所谓“美”……
陈丹青的直觉是对的,美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种类生物关于美丑的“看法”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虫子、蛇、癞蛤蟆这些动物在我们眼中非常恶心,他们自己肯定不这样看。在对羽毛美丑的判断上,人类大体上和鸟类是相同的,但是,鸟类喜欢的虫子人却觉得非常恶心。
生物学家的解释是,孔雀漂亮的羽毛和身段是为了取得雌性的欢心。这个表面上看来合适的逻辑必须深入一层才能到达基本的层次,为什么孔雀眼中的漂亮和癞蛤蟆眼中的漂亮完全不同?每种动物眼中美的起源是什么?
科学家仅仅解释说,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较为健康,健康的配对显然后代的竞争力要强大。
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为什么健康一定要和长尾巴挂钩?我认为喜欢漂亮是一种视觉偏衍生出来的需求。鸟类吃虫子和不容易分辨的种子,进化出丰富色彩感觉。为了获得食物,它们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看来是合适的,一旦进化出来这种特性来,它喜欢同伴的五颜六色看来是美的概念的自然延伸。试想有两只雌孔雀,一只喜欢与其食物类似的色彩,喜欢五颜六色,另外一只则喜欢单调的、灰色的异性,前者更为自然,后者则很拧巴。前者出现的概率远较后者要大,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就得到了孔雀眼中“美”的定义。起初,雄孔雀的羽毛远没有现在艳丽,只是比灰白多了一点色彩就获得了更多的交配机会,于是主导色彩的基因获得了较多的传播,这个过程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就引起了无止境的军备竞赛,马太效应慢慢地催化了无比艳丽的色彩。
同理,雄性青蛙通过声音和下颚上鼓起的气囊吸引雌性青蛙,这两样在我们看来都不美。声音与体能有关,鼓起的气囊则成了衍生物,青蛙也慢慢了形成了自己关于美的标准。
人类对自然界美丑标准的形成可能与古老的生存环境、与食物有关,花朵、五颜六色等对人类而言代表了密林中的果实。
男人对女人体形的判断标准源自于生殖能力的判断,女人细腰、丰乳、肥臀、高挑代了生殖能力,喜欢这种特质并有机会与之交配的男人留下了更多的后代。而对于姣好面容的在意完全解释成生育方面的原因就相当牵强。男人对容貌评价第一要素是年龄,俗话说十八岁的姑娘无丑女,这显然代表了生殖能力。形状和搭配比较好的五官有可能与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个解释仍然不能让人们满意。女人喜欢高个壮实的男人有利于后代的竞争力,她们对面容的在意程度要低一些。
人类对容貌美丑标准的形成可能来源于趋同的稳定性选择。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初大家对美的标准判断是相当离散的,你觉得美我可能觉得很丑陋,但随着战争、瘟疫的流行,人种基因被锁定于一个狭窄的频段上,于是大家都形成了近似的标准。这种解释的一个有利的证据是人类的人口虽多,可是基因的差异性却相当小,地球上人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当近。在近代,也就是10 万年之内,随着人类获取食物能力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当达到一定密度时提供了瘟疫的传播条件,人口急剧减少,然后再涨到一个高峰,再次减少。
山川、树木、河流、高山都是真实的存在
颜色、味道、形状、声音皆为自然之物
赋予万物以美丑、香臭、好恶、趋避是人的主观感受
感官是行动的先导
一切按照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进化,赋予意义.
节选自<人性与人性的逻辑>
作者:孟庆祥
http://zb178.com/jx/5088860.html |
|
|
|
|
|
|
登录或注册
扫一扫快速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