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30 04:27:42
8 浏览 0 回复
中国为何拒绝接受“GDP世界第一”?(转载)
中国为何拒绝接受“GDP世界第一”?
2014-05-03 13:33:25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2540 次 | 评论 0 条
4月30日,“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今年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成为当日重要新闻。假如世行报告结论为真,这无疑将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因为自1872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以来,这一纪录保持了140多年。
更有意思的是,曾希望“和平崛起”的中国对这一报告的态度,竟然与对待2011年IMF的报告一样,拒绝接受。当年IMF报告认为,中国GDP总量将在5年后超越美国,2016年将成为“中国世纪元年”。
人们清楚地记得,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第一是美国,GDP总量逾16万亿美元;中国第二,总量逾9万亿美元。“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距高达7万多亿,如此巨大的差距,一年之内何能超越?世界银行网站4月29日发布的“2011国际比较项目”的“比较世界各经济体真实规模”,所谓“中国GDP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结论,是“根据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做评估”,测算方法与5年前的IMF报告一样,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
而所谓“购买力平价”,亦称国际比较项目法,是以某国商品价格与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用来取代汇率,将一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或国际货币(例如美元)表示的GDP。它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摆脱质疑与争论。有关它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偏离、可能高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比较时选取的规格品的代表性难以保证、价格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过于灵活等等。但赞成使用的人认为,作为对真实生活成本的估计,购买力平价是比较各国经济规模的最佳方式,它比经常变化的汇率更为理想,因为汇率很少能反映出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这个项目每6年做一次。但因为有上述明显缺陷,中国国家统计局虽然参与了这一报告的写作,却不肯为这个报告背书。
美联社在“中国拒绝为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体背书”中指出,中国人均收入从未进入世界前100名,并引述IHS环球通视经济学家杰克森的观点,称报告其实也在提醒外界,中国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美国人的十分之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菲律宾、玻利维亚、伊拉克等三国持平。
中国政府对这一报告的态度很冷淡。这从新华社5月1日发布的“|综述:报告称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近九成”可看出。该文特别指出:在衡量不同国家经济规模对比时,使用汇率转换计算和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结果常常存在差别。比如,使用市场汇率计算,2012年中国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一半。并借新华社对世行高级统计分析师纳达·哈马德的采访特别说明,国际比较项目的结论只针对2011年,并不对未来几年作出推测。
这一切仿佛2011年旧事重演。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1年4月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将中国的GDP排名预测配以惊人结论发表。该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将在5年后超越美国,2016年将成为“中国世纪元年”,“美国时代”已接近尾声。
其时中国已经结束“和平崛起”的外宣策略,因此不仅对中国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的消息冷处理,对IMF这份报告更是直接予以反驳。2011年3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中引证了2009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表明中国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即1870—1910年的水平;第三产业则比发达国家的比重低了一半。同年4月29日,中新社更发布一条消息,“中国GDP总量5年超美引争议,算法不同致‘被提前’”,专门请了两位专家来分析IMF这一报告,指出计算汇率时太冒进,购买力平价法的准确性差,与实际市场汇率的差距比较大。现在,中国对世行报告预测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反应,如同2011年对IMF报告的态度一样,不承认的理由也同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计算方法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
国际社会有种看法,认为中国谦辞老二、老大,都是出于一种考虑,即不想承担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一惯做法是:要争取国家利益时,习惯坐在前排,要求大国地位;要承担责任时,则缩在后排,要求世界将其当作发展中国家,给予各种援助与优惠。对中国这一习惯做法之总结,倒也没冤枉北京。但中国政府谦辞“老大”地位,却还另有原因。因为现阶段,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处于困难时期。种种官民矛盾、民族矛盾,有如一只只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经济上更是困难重重。原来打算借世界银行主持研究的“中国经济改革路线图”,在中国推行以金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不再走政府刺激经济的老路,遏制地方债务,改变以GDP为指标体系的干部考察体系。结果这些写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不到一个月就让位于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旨的“微刺激”,地方债继续发,土地财政依旧当道,影子银行系统危机不断,生态环境更是全面告急,据说有随时爆发环境危机(空气、水)的可能……。在民生日益艰困、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世行报告应许的“中国GDP世界第一”,不仅于北京无补,反而只会招致民怨再起。微博上到处可见对世行报告的怀疑与讽刺,甚至有人怀疑是政府给了好处买来的高帽。
本来么,GDP核算体系本身有许多缺陷,比如它不能衡量有关人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如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环境损耗等,也不能衡量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本效益等。从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及竞争力而言,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更有实际意义,因此中国有必要告别GDP崇拜。中国政府现在不肯接受以“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顶高帽,说明政治高层对自身实力有自知之明,毕竟一个超级房地产大泡沫随时可能破裂,一个巨大的债务泥潭随时可能身陷其中,经济部门的主官可不是宣传部门的裱糊匠,只要造谣、吹牛,让网络水军捣蛋就算“政绩”。
在此前的一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以人均评价购买力来计算,中国才排全球第93位。这是什么水平呢?比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和阿尔巴尼亚好点,但要比三年前刚经历战争的利比亚逊色点,也比不上阿塞拜疆和南美洲最小的国家苏里南。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赶上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要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更加重要,中国要赶超美国还需要很多年。英国媒体5月1日对世界银行的报告多有评论。这篇报告的首发媒体《金融时报》旨在答疑解惑,向读者解释了不少研究方法和探讨细节;《泰晤士报》则发表了一篇社评,在赞扬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文章配合起来读,让读者对中国经济现状有更多了解。
《泰晤士报》的社评开门见山说,当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超过美国时,这要比此前专家所估计的早五年。同时,这也证明了高效的生产力和增长是如何改变一个巨大的区域,并且让数亿人脱贫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其对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意愿已经表现地相当明显:从生产转向消费,并适应一个不断老龄化的中国社会。然而,这种转变并非很快就能实现。《泰晤士报》认为,这对西方国家是一个机会,但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人口老龄化外,还有中国的教育和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所遗留下来的劳动力问题。“这两个因素会在中国寻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损害生产力。”《泰晤士报》说。
该报还认为,世界银行的新数据,会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产生涟漪效应。这其中,除了让其他经济体从中国的发展中受惠外,还会加大中国的贸易伙伴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家支持的商业间谍行为等的担忧。事实上,就在这份报告发布的当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在2014年《特别301报告》中,再次将中国列在全球十大“重点观察”国家名单上。在货币问题上,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变得更为活跃,其原材料供应商,尤其是非洲与澳大利亚,将会持有更多的人民币。毫无疑问,这将让人民币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国内就有很多类似的讨论。竞争自然式好事,但《泰晤士报》警告说,“北京必须接受(中国与美国)世界两大经济体是相互紧要依存的。”
其实,对于中国经济在世界地位的探讨,近年来一直没有停过。自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上至世界银行,下至各大投行,都对中国何时赶超美国有所论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行的这份最新报告,也将成为今后类似讨论的一部分。不过,对于这份报告是如何统计的,经济学家们还有不少争论。4月30日BBC首席经济记者岳琳达博士发表分析文章指出,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进行比较,或许并不那么精准。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于人民币与美元兑价,专家们还有不少争论。岳琳达指出,说到底,人均生产总值要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更加重要,而从这方面来看,中国要赶超美国还需要很多年。
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从另一角度分析指出,中国GDP连中国总理都不相信,认为是假的;那么用GDP算出的数据自然也就不准确。他说:在中国GDP的问题是,虽然有这么多产出,但是产出并没有作为收入落到人民口袋中,大众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值被中国权贵、国营拿走了,所以我们知道中国国富民穷。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760339.html
http://hysz.net/hys/2816.html |
|
|
|
|
|
|
登录或注册
扫一扫快速加入
|